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对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的科学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从历史来看,我们解决了中华民族站起来的问题,为中华民族富起来奠定了基础。之后共产党人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从总体上解决了使中华民族富起来的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站在了实现强起来的新的历史起点上。
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从1921年起,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包括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成果,指导中国走向成功。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在世界上空高高飘扬,为解决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问题和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因此,我们在研究上就开始注重“理论引领”。要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就应当努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挥引领世界发展的影响力。
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这表明,我国现代化建设实现了由依附性到主体性、由边缘到中心、由跟跑到领跑的提升,站在了真正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体性的新的历史起点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最关键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标志,也是新时代的重要特征。主要矛盾的变化关系到全局的历史性的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使中国的发展会站到一个更高层级的历史方位上。从这个历史方位往前看,新时代的内涵,在国家层面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人民层面是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在中华民族层面是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中国和世界的关系层面是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显然,这些内涵和使命是紧扣中国梦包括的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具体目标来说的。也就是说,新时代是通过努力奋斗更真切地贴近实现中国梦的时代。
历史性成就和变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重大思想的核心要义,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体体现在它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并且根据新的实践对经济、政治、法治、科技、文化、教育、民生、民族、宗教、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统一战线、外交、党的建设等各方面作出理论分析和政策指导,为更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容十分丰富,涵盖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领域、各个方面,构成了一个系统完整、逻辑严密、相互贯通的思想理论体系。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提出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方略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思想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创新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召开100多次与经济工作相关的会议,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经常审议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在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领导下研究确定经济社会发展重要方针政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经济工作的制度日益完善。在实践中,我们逐步形成了以新发展理念为主要内容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主要内涵可以概括为“七个坚持”:坚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完善党中央领导经济工作的体制机制,保证我国经济沿着正确方向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到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中;坚持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明确回答了我国经济形势怎么看、经济工作怎么干的问题,有力引导了全党全社会对经济形势的判断;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把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为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坚持适应我国经济发展主要矛盾变化完善宏观调控,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经济工作的主线,为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开出治本良药;坚持问题导向部署经济发展新战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一带一路”建设等,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变革产生深远影响;坚持正确工作策略和方法,以稳中求进为工作总基调,把握宏观调控的度,坚持底线思维,为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方法论。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我们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决端正发展观念、转变发展方式,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内生产总值从54万亿元增长到80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百分之三十。自2010年我国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以来,国内生产总值稳居世界第二位,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逐年上升。2013—2015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居世界第一位。2016年,我国全年实现货物进出口总额36856亿美元,居世界第二位,占世界的比重从2012年的10.4%提高到11.5%。2012—2016年,我国进口总额仅次于美国,稳居世界第二位,在国际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背景下,我国对世界经济的复苏做出了突出贡献。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数据计算,2016年,我国GDP为11.2万亿美元,占世界总量的14.9%,比2012年提高3.4个百分点。根据世界银行测算,2013—2016年,中国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率平均为31.6%,超过美国、欧元区和日本贡献率的总和。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逐步健全,对外贸易、对外投资、外汇储备稳居世界前列。2016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4.7%,拉动世界经济增长0.8个百分点,是世界经济增长的第一引擎。2012—2015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快速增长,年均增长率为18.4%。2015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迈向新的台阶,全年投资额达1457亿美元,首次跃居世界第二位,创历史新高。
党的十八大以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高铁、公路、桥梁、港口、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2015年,我国高速铁路里程达2万多公里,超过第二至第十位国家的总和。全国高速公路里程12.4万公里,比上年末增加1.2万公里,居世界第一位。我国主要工业产品产量稳步提高,继续稳居世界前列。其中粗钢、煤、发电量、水泥和化肥产量稳居世界第一位;原油产量稳居世界第四位。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粮食生产能力达到12000千亿斤。农业稳定增长。谷物、肉类等主要农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2012—2015年,我国谷物、肉类、花生和茶叶产量稳居世界第一位,油菜籽和甘蔗产量分别稳居第二位和第三位。
党的十八大以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实施,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2016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15500亿元,比2012年增长50.5%,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2.08%,提高0.17个百分点。一批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重大科技成果涌现,载人航天、探月工程、量子通信、射电望远镜、载人深潜、超级计算机等实现重大突破,带动了劳动生产率稳步提高。2016年,全员劳动生产率(以2015年价格计算)达到94825元/人,比2012年提高30.2%,年均提高6.8%。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重要进展。2016年,我国创新指数名列全球第25位,比2012年提高9位,在中等收入国家中排名首位,大幅领先其他金砖国家。世界知识产权组织《2016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2016年,我国的创新指数居全球第25位,比2012年提高9位,在中等收入国家中排名首位。世界经济论坛《2015—2016年全球竞争力报告》显示,2015年,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在140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28位,比2012年提高1位,在发展中国家名列前茅。《财富》杂志发布的世界500家最大企业(或称500强企业)排行榜显示,2015年,我国上榜企业达110家,比2012年增加15家,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
另外,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2个百分点,8000多万农业转移人口成为城镇居民。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成效显著。南海岛礁建设积极推进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
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思想理论创新
人民民主是我们党始终高举的旗帜,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追求。2014年9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社会主义愈发展,民主也愈发展。在前进道路上,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继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保证人民当家做主的思想
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的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宗教政策的思想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思想
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习近平同志站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高度,深刻阐述了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召开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等系列重要会议,习近平同志发表重要讲话,就文化建设和意识形态领域的许多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问题做出部署。五年来,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巩固和发展了主流意识形态,主旋律更响亮,正能量更强劲,阵地意识明显提升。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坚定文化自信。文化体现的是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和坚守。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不但要有坚定的道路、理论、制度自信,而且要有坚定的文化自信。
关于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思想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
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思想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的思想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思想
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治理的思想
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治理是我们党一贯关注和致力解决的重大现实课题。发展是解决中国现实问题的根本路径,我们的发展是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发展的目的是不断增进民生福祉,提升人民的幸福指数。坚持可持续发展必须有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而当下中国社会还有很多不和谐的因素,既阻碍了发展的进程,也妨碍了民生的改善,必须着力改善民生,创新社会治理,构建和谐社会,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提供不竭的动力源泉和良好的社会环境。
2012年11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指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段讲话,朴实亲切、饱含深情,温暖了亿万人的心。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执政理念,把民生工作和社会治理工作作为社会建设的两大根本任务,高度重视、大力推进,改革发展成果正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进一步指出,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民生是最大的政治。过去五年,我国人民生活不断改善,民生事业取得长足发展。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脱贫攻坚任务依然艰巨,人民群众在医疗、养老、居住等方面还面临不少难题,社会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呈现新特点,我们要牢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统筹做好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各领域民生工作,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增进民生福祉是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我们党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都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检验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改善民生是推动发展的根本目的。我们的发展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是要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如果发展不能回应人民的期待,不能让群众得到实际利益,这样的发展就失去意义,也不可能持续。要在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各种制度安排保障人民群众各方面权益,保障劳动者参与发展、分享发展成果,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抓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抓住最需要关心的人群,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锲而不舍向前走。坚持社会政策要托底。“天地之大,黎元为先。”要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注重机会公平,着力保障基本民生。坚守底线,就是要织牢民生安全网的“网底”,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突出重点,就是要有所侧重,对重点群体和重点地区进行倾斜;完善制度,就是要形成系统全面的制度保障,使制度更加公平、普惠和可持续;引导预期,就是要促进形成良好舆论氛围和社会预期,使改善民生既是党和政府工作的方向,又成为广大人民群众自身奋斗的目标。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
实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环的思想
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的思想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思想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2018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特别强调,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靠自然界生活”,人类在同自然的互动中生产、生活、发展,人类善待自然,自然也会馈赠人类,但“如果说人靠科学和创造性天才征服了自然力,那么自然力也对人进行报复”。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写道: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毁灭了森林,但是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而成为不毛之地,因为他们使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就失去了水分的积聚中心和贮藏库。阿尔卑斯山的意大利人,当他们在山南坡把那些在山北坡得到精心保护的枞树林砍光用尽时,没有预料到,这样一来,他们把本地区的高山畜牧业的根基毁掉了;他们更没有预料到,他们这样做,竟使山泉在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内枯竭了,同时在雨季又使更加凶猛的洪水倾泻到平原上。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开展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生态文明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污染治理力度之大、制度出台频度之密、监管执法尺度之严、环境质量改善速度之快前所未有,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加快推进生态文明顶层设计和制度体系建设,相继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制定了40多项涉及生态文明建设的改革方案,从总体目标、基本理念、主要原则、重点任务、制度保障等方面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全面系统部署安排。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等制度出台实施,主体功能区制度逐步健全,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生态环境监测数据质量管理、排污许可、河(湖)长制、禁止洋垃圾入境等环境治理制度加快推进,绿色金融改革、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环境保护税开征、生态保护补偿等环境经济政策制定和实施进展顺利。京津冀大气污染治理、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取得阶段性成效。我们还制定和修改了环境保护法、环境保护税法以及大气、水污染防治法和核安全法等法律。全国人大常委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界定入罪标准,加大惩治力度,形成高压态势。
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思想
以系统工程思路抓生态建设的思想
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的思想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坚决改变管党治党宽松软状况。推动全党尊崇党章,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层层落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坚持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要求,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全党理想信念更加坚定、党性更加坚强。贯彻新时期好干部标准,选人用人状况和风气明显好转。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党内法规制度体系不断完善。把纪律挺在前面,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对党的执政基础威胁最大的突出问题。出台中央八项规定,严厉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坚决反对特权。巡视利剑作用彰显,实现中央和省级党委巡视全覆盖。坚持反腐败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定不移“打虎”“拍蝇”“猎狐”,不敢腐的目标初步实现,不能腐的笼子越扎越牢,不想腐的堤坝正在构筑,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并巩固发展。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
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
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
国防、外交、祖国统一等领域的思想创新
党的十八大以来,着眼于实现中国梦强军梦,制定新形势下军事战略方针,全力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召开古田全军政治工作会议,恢复和发扬我党我军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人民军队政治生态得到有效治理。国防和军队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形成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新格局,人民军队组织架构和力量体系实现革命性重塑。加强练兵备战,有效遂行海上维权、反恐维稳、抢险救灾、国际维和、亚丁湾护航、人道主义救援等重大任务,武器装备加快发展,军事斗争准备取得重大进展。人民军队在中国特色强军之路上迈出坚定步伐。
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方针,牢牢掌握宪法和基本法赋予的中央对香港、澳门全面管治权,深化内地和港澳地区交流合作,保持香港、澳门繁荣稳定。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加强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实现两岸领导人历史性会晤。妥善应对台湾局势变化,坚决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有力维护台海和平稳定。
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为我国发展营造了良好外部条件。实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发起创办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设立丝路基金,举办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亚信峰会。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进一步提高,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新的重大贡献。
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思想
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思想
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学术思想发展和重大社会思潮
社会思潮主要是指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反映一定社会阶层利益和要求、具有比较系统的理论体系、得到比较广泛传播,并对社会生活产生某种影响的非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流派、思想潮流、思想趋势。当前我国主要社会思潮呈现出一系列突出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更加关注现实利益问题。以往社会思潮主要集中在抽象层面的学术思想领域,与社会现实的联系大多比较间接。当前一些社会思潮则直接与现实相关,对社会、民生的关注度有所提高,更加重视制度层面的、可操作的问题,往往针对某些社会问题抛出相应的“药方”。
第二是更加注重争夺话语权并试图影响现实。为争夺话语权,抢占思想舆论阵地的主导权,社会思潮之间的争论、交锋更加激烈。一些社会思潮的代表人物通过写文章、作讲演等各种机会,积极介入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力图使自己的声音最响亮最动听,说服人们接受自己的观点。比如,新自由主义和新左派思潮针对改革中出现的腐败和社会不公现象的成因和解决途径,分别持不同意见。同时,一些社会思潮不满足于取得话语权,而是积极介入现实,试图影响现实。
第三,传播更加多样化、立体化、平民化。一是继续借助书、报刊、大学讲坛等传统渠道进行传播,抢占舆论阵地。电视、报刊是人民群众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在思潮传播中发挥着一定的作用。大学作为社会思潮的发酵升温地,继续扮演着重要角色。二是利用互联网、手机短信等新技术手段,扩大传播渠道和范围。社会思潮的传播进入集声音、文字、图像于一体的时代。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互联网逐渐成为社会思潮传播的重要工具。三是更贴近平民百姓的生活。无论是传播的内容还是方式,社会思潮与普通百姓的距离更近了,往往紧扣人们普遍关心的收入差距拉大、上学难、上学贵、看病难和看病贵等问题阐述观点;表达方式更通俗易懂,有的在语言表达上甚至趋向“煽情化”。
第四,群体基础逐渐从精英向大众扩展。以往社会思潮仅仅局限于少数高校的教师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人员,而当前思潮的参与者已不限于知识分子,日趋大众化。知识分子依然是社会思潮的中坚力量,在社会思潮的形成、发展、传播等方面发挥着主导作用。青年群体参与社会思潮的程度加深,尤其是高校学生和新闻出版单位的青年记者、编辑人员,在一些社会思潮的传播、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这些社会思潮往往以群众利益“代言人”的面目出现,善于抓住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发表见解,对人们的思想困惑给出看似合理的解答,容易满足一些普通群众的心理需求。
第五,各种社会思潮更注重吸收其他思潮的思想。社会思潮之间既相互排斥,又相互吸引,相互撞击、相互影响的趋势在加剧。为了扩大自己的影响,社会思潮在有限度地坚持自己传统的、特定原则的基础上,开始吸收其他社会思潮对自己有利的思想内容。比如“新左派”思潮和民族主义在一些问题上的立场趋于接近,并在某些方面出现融合趋势,而新自由主义意识到民族主义在中国有着较为强大的群众基础,也开始讨论利用民族主义的问题。
当前我国社会思潮发展变化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作为上层建筑的思想领域也在发生着深刻变化。我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确立和完善。市场经济是一种经济形态,同时也包含着一种价值体系,它所表达的自由、平等、竞争、信用、法治等观念,构成了市场经济的基本价值理念。市场经济主体的多元化,也导致人的价值观念的多样化。特别应注意的是,市场经济的趋利性使得人们在选择各种思想观念时是以对自己有利为判断标准的。因此,一些人接受了自由、平等、竞争等思想观念,而对于法治、信用等则漠然视之,法治精神和社会信用体系亟须加强。在这种情况下,各种社会思潮就如何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思想道德体系阐述各自的观点和思想。
第二,随着贫富差距扩大、社会阶层分化问题的凸显,各种思想理论应运而生。专家问卷调查显示,超过20%的专家认为社会思潮能对社会热点作出解释。应当看到,在我国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各种深层次的矛盾逐渐凸现,人民内部矛盾和多种利益关系日益复杂,人们思想上的困惑需要及时予以解答。比如,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的贫富差距扩大趋势日益明显,社会阶层出现分化,贪污腐败屡禁不止。这些社会问题的出现,使人们对于社会公正的呼唤日益强烈,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以突出强调社会公正等价值诉求的“新左派”思潮的发展。
第三,随着我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各种思想观念相互激荡。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开始从农业社会向工业和信息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转型,意识形态领域处于一个划时代、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状态。既有历史延续下来的传统思想观念,又有与现实生活接轨的甚至超前的现代思想观念;既有本民族固有的思想观念,又有外来的思想观念。各种思想观念往往相互激荡,人们在传统和现代、本土和外来的思想意识中选择、徘徊。这给了各种社会思潮生存和发展的现实机会。
第四,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及全球化程度的加深,西方思想文化在我国得到广泛传播。我国对外开放的程度不断加深,各种外来的文化产品、思想观念涌入我国,对人民群众形成多方面、多层次、多样性的影响。在西方思想观念对人们影响逐步加深的同时,人们对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呼唤也日趋强烈,开始有人对全球化持强烈的质疑态度。网上问卷调查显示,93%的人赞同“全球化只对发达国家有利,对发展中国家不公平,应予以抵制”的观点。
第五,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大幅提升,国民心态悄然发生新的变化。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国际地位大幅提升,人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大大增强。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人们不同程度地体验了从受害自卑、崇洋媚外到扬眉吐气、自信自尊的心路历程,某种骄傲自大的情绪在一些人中也有所滋长。同时,西方发达国家对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提升缺乏心理准备,其习惯性的霸权主义行径必然引起国人的强力反弹。在这一特定背景下,我国的国民心态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性、敏感性等特点,民族主义特别是极端的、狭隘的民族主义在一定范围内开始蔓延。
第六,随着大众文化的普及和推广,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目前,大众文化已经进入一个多维立体的传播时代,人们随时随地都在接受来自各种媒体的大众文化的影响。在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大众文化的影响已经深入人们的思想意识层面。人们对于英雄主义、理想主义不再像20世纪90年代以前那样热衷,取而代之的是平民主义、现实主义等。“超级女声”的广受追捧,互联网上各种“另类人物”的轮流登台,无不表达着这样一种大众的审美倾向。在大众文化的影响下,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人们更加热衷于追求现实目标和当前利益。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功利主义等社会思潮得到迅速发展。
大力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重大理论热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重大社会思潮及其论争
自然科学与技术领域的重大进展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以邓小平理论为标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标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以科学发展观为标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台港澳卷